新竹名產「黑貓包」,名字乍聽之下有點驚悚,但它與貓肉沒有任何的關係。據說「黑貓包」的前身是清朝宮廷的麵點,在政權更迭之後,麵點師傅流落到臺灣,將其手藝流傳給收留他的蘇水源。由於蘇水源的養女相當地標緻,在當地有「黑貓姑娘」的美名,所以蘇家的包子又被稱為「黑貓包」,一直流傳至今。
從城隍廟出發,順著北門街一直走,就在棉花貓覺得要迷路之際,終於看到「黑貓包」的招牌。
店面前擺放著簡單的介紹。黑貓包的內餡同時使用肥肉與瘦肉製成,先將肥肉滷三個小時,逼出肥油、留住香氣後,再將其與瘦肉混合;麵皮好吃的秘訣在於,每天的製作過程中,店家都會留下一些麵團,供隔天發酵時使用。
這讓棉花貓想起,小時候看《中華一番》時,有一集在介紹"黃金開口笑"包子,裡頭也有提到"老麵"的功效。當年童心洋溢、不諳世事的小棉花貓覺得噁心極了!怎麼會有人想吃十多年、甚至百年前的麵糰呢?不過,現實生活中是真的存在的啊XD
當時排隊的人潮每有想像中來的多,蒸籠內也只有三排包子。不知道是否因為店家剛服務完大量的客人?沒有看到滿籠的包子,實在無法激發棉花貓的食欲啊!
但是走近蒸籠一看,白胖胖的包子真是賣相十足!特別是微冷的今天,讓人迫不及待的想捧在手心裡!
拍完照後,排隊人潮稍微增加了一點,但還在棉花貓可接受的範圍內。偷偷觀察前方的購買者,大家都是一盒一盒的買,再加購幾顆可以現吃的包子,看來黑貓包的魅力真的不小!
終於輪到棉花貓啦!白胖胖的包子握在手中,原本打算要邊走邊吃的,但路上突然竄出一黑一黃兩隻狗。啊啊啊啊啊,包子有那麼香嗎?怕狗的棉花貓逼不得已,趕快將包子塞到包包裡,膽顫心驚的往前快走,祈禱牠們不要一路尾隨。快到長和宮時,棉花貓終於擺脫兩隻狗,但為了保險起見,棉花貓還是決定到北大路的派出所前再大啖包子。
黑貓包 20元/個
20元的黑貓包,外觀相當的漂亮。其大小和7-11的包子差不多,雖然底盤較小,但高度較高,感覺相當的紮實。
大概是為了鎖住肉汁,黑貓包的麵皮相當地厚實,而非想像中的"皮薄餡多"。麵皮單吃相當的有嚼勁,但棉花貓還是比較喜歡吸收肉汁後的麵皮;肉汁就如網路上介紹的,真的非常的多,雖然事先有喝掉一些肉汁,但在吃的過程中還是不小心噴了出來,呼呼,好險沒有弄髒衣服;內餡是由肥肉和瘦肉混製而成,網路上的評價普遍認為偏肥,但棉花貓覺得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(我沒有特別喜歡吃肥肉喲>"<)。
※ 總評:
1. 記得第一次吃黑包貓,是六年前小大一的時候。印象中,那時黑貓包並沒有給棉花貓特別驚艷的感覺!雖然這次也沒有覺得黑貓包特別的好吃,但口感還是優於一般市面上的包子。和過去相比,這次是吃到現場蒸好的包子,而大一時則是朋友買回宿舍後再食用。建議大家可以的話,還是吃現場蒸好的包子;若是購買冷藏或宅配的黑貓包,蒸煮、微波完要馬上食用喔!
※ 美食情報:
實體店面 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87號
門市時間 11:00~20:00
門市專線 (03)523-3560